珍贵文物展厅
主办单位:惠州市博物馆 展览时间:2011-12-27—长期
展览地点: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江北市民乐园西路3号
该展厅展出惠州博物馆具有代表性的馆藏珍贵文物39件/套,其中陶瓷精品38件/套,国家一级文物1件。惠州博物馆藏珍贵文物约300件/套,文物种类有陶瓷、青铜、玉器、石器等,这些珍贵文物保存完好、工艺精湛,较好地反映了惠州博物馆文物收藏的成果。
唐“昆山片玉”石磨
石磨为昆山玉质地,高29.9cm,口径20 cm,底径45 cm,通体呈浅铁红色,形制与现代石磨相似,由上、下两部分组成。上墩为圆柱形,浮雕圆形方孔钱币状,作镶嵌推磨把手之用,阳刻“昆山片玉”四字楷书。其对称处浮雕覆式莲花作辅助推磨之用,下墩的外围设磨流,流口对称处浮雕着精美的莲叶纹。
明宣德五彩人物大盘
清仿明宣德款五彩人物大瓷盘为二级文物,此盘通高5.5厘米,口径37.8厘米,足径20.5厘米。圈内壁以五彩主绘道教八仙祝寿图,图中有一棵茂盛的松树,旁边站着一仙鹤,寓意“松鹤延年”;“八仙”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。原有多种说法,散见于唐、宋、元、明的文人记载,至明代吴之泰所写的《八仙出处东游记》,才将八仙定型化。传说他们是由人学道而成仙的,每人各有一套本领,故有“八仙过海,各显其能”之说。
清青花冰梅纹将军瓷罐(二级文物)
将军罐因宝珠钮盖似将军盔帽而得名。器形丰满,器身较矮,康熙时期盛行。此罐通高41.3厘米,腹径35厘米,口径11厘米,底径6.5厘米。罐带盖,直口,矮直颈,圆肩,上腹鼓,下腹内束,平底稍阔,台足。颈部绘青花地云,肩、腹部满绘青花地冰梅图。此罐周正大方,胎质坚密,绘画精美,线条流畅,青花青翠艳丽,古朴大方。
明陶三彩出行仪仗队(二级文物)
这是一组明代的陶三彩出行仪仗队,共27件,其中陶乐俑16件,连其花轿、马匹以及送亲队伍后的牌坊,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五百年前的一场绝代婚礼。这组文物为“三彩釉陶器”,胎色灰白,施白、绿、黄三色釉。三彩釉陶器是一种低温釉陶器,在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,经过焙烧,形成多种色彩,斑驳淋漓,自然协调,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。
清素三彩人物故事镂空天球瓷瓶
这件清光绪素三彩人物故事镂空天球瓷瓶是以黄、绿、赭为基调的素三彩瓷器。此瓶通高54厘米,口径12.6厘米,腹径38厘米,底径19.5厘米。长直颈,大圆腹,矮圈足。颈部为黄釉地绘折枝花果及蝴蝶纹,上贴塑一螭龙;肩、腹部皆镂空,肩部饰一圈八宝纹并以梅花为衬,腹部主题纹饰为三国人物故事。此瓶硕大,纹饰繁缛,装饰技法运用较多,技艺精湛娴熟,是清代瓷器的精品佳作。
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贯耳六角瓷大扁瓶
这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贯耳六角瓷大扁瓶通高45厘米,口长18.9厘米,腹长29.5厘米,底长19厘米。敞口,呈长六角形,器身起六棱,长颈稍束,折肩,弧腹下内收,圈足外撇,颈附双贯耳。口沿绘回纹一周,颈上部饰朵花纹,颈下部饰海浪纹;肩、腹及耳主绘缠枝莲纹,足缀以朵花纹,每组纹饰上下都间以双弦纹,层次清晰,布局密而不繁。此瓶所施白釉莹润洁净,青花发色明快,画工自然流畅,显得雍容典雅,属乾隆瓷器的精品。
文物精品展厅
主办单位:惠州市博物馆 展览时间:2011-12-27—长期
展览地点: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江北市民乐园西路3号
潮州金木雕与广州金木雕同属于“广东金木雕”,是以潮州、广州、惠州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。广东金木雕始于唐宋而盛于明清,主要用于建筑、家具、神器装饰,也用于摆设的挂屏。主要分布于我省的潮州、揭阳、潮阳、普宁、惠州、广州、佛山一带。它与浙江东阳木雕、福建龙眼木雕齐名,为我国古代三大木雕流派之一。潮州金木雕多用上等樟木为原料,制作工艺分为草图、凿坯、细刻、髹漆和贴金等。技法有浮雕、圆雕、凹雕、镂雕等。其中以镂雕最出色,能镂雕出层层叠叠、玲珑剔透、繁而不乱的画面。装饰风格以金碧辉煌而著称。
这是反映潮州木雕制作过程的一个小场景,潮州木雕在其制作过程中,首先要拟好图稿,即做好设计,然后根据雕刻对象的实际需要选好木材,其工艺流程大体要经过凿粗坯、细雕刻、髹漆贴金三道工序。有些木雕还要绘上金漆画,髹漆贴金和金漆画工艺是其突出特点,金漆画写意、工精细,由较高水平的工匠制作。潮州木雕艺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,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处理手法,其雕刻技巧有浮雕、沉雕、锯通雕、通雕、圆雕五种工艺形式。
这是一个烧制陶器的小场景。我们常说陶瓷陶瓷,陶与瓷是有区别的,第一是烧造原料不同,陶用的是黏土,只要有黏度的土都可以烧成陶器。而瓷器一定是瓷土烧成,最好的瓷土是景德镇的高岭土。第二是烧结温度不同,一般陶器都是1000度以下,除了唐三彩在1100度左右,瓷器要在1200度以上。清乾隆八年(1743年),时任景德镇督陶官唐英以左图右文的形式编成著名的《陶冶图说》(由宫廷画家孙祜、周鲲、等绘图,书法家戴临书写)是中国古文献中第一本完整记录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专著,青花的制瓷工艺是其中的主要内容。
东江流域的文明第一展厅
主办单位:惠州市博物馆 展览时间:2010-10-28—长期
展览地点:广东省惠州市江北市民乐园西路3号三楼东江流域展厅
《东江流域的文明》惠州通史陈列展厅分有两个陈列展厅,展出惠州市本地出土及出水文物近700多件/套,时代序列完整,展览内容丰富,充分反映了城市发展脉络与轨迹,体现了惠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银岗窑场是一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,影响重大的古遗址,延续时期从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,时间长达数百年,是广东省迄今所发现跨越时间最长、规模最大的先秦陶器制作工场。该复原窑址形象生地地还原了取土区、陶器加工场和运送陶器的码头。从银岗窑场所反映的陶瓷生产的重大变革及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,有关考古专家初步认为,银岗窑场是南方瓷器的发源地之一,该遗址在2013年被列入首批广东省大遗址之一,作为广东省八大古遗址公园目前正在进行保护和建设。
这是一个反映葛洪在惠州罗浮山炼丹的场景,葛洪出生于公元284年,卒于364年,字稚川,自号抱朴子,江苏句容人,是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、医学家、炼丹家。在东晋咸和五年(330年),葛洪放弃了北方高官厚禄,隐居罗浮山修道炼丹、行医、著书,后成仙化羽归去。他的著作流传至今仅存《肘后备急方》、《抱朴子.内篇》以及《抱朴子.外篇》三本论著。葛洪遗作虽少,但仍然对全世界的道教、医学、化学等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这是一处反映北宋东平窑址烧制与外运的场景,东平窑位于惠州市惠城区东平窑头村,始烧于北宋年间,与广州西村窑、潮州笔架山窑并称北宋广东三大民间,窑址于1976年9月底被发现。东平窑以惠城区东平窑头村为中心,分布范围约有42万平方米,文化堆积厚达8米,整座窑建在窑具的瓷片的堆积上,窑灶的设计在国内罕见。包括有瓷土采挖区、作坊区、晾晒区、堆放区和龙窑一座。从出土的实物来看,东平窑生产的品种非常丰富,有碗、盆、杯、罐、瓶等,以实用瓷为主。其装饰手法主要有印花、刻花、雕塑、镂空四种,主要纹饰有菊花、牡丹、蕉叶纹、卷草纹。主要生产青白釉、酱黑釉、青釉、酱黄釉、青褐釉、淡黄釉等七种。东平窑属当时较为先进的长方形“斜坡阶级窑”, 生产规模大,烧窑时间长,窑具设备完善,工艺水平高,瓷器烧成温度达到约1300℃。生产的陶瓷器不仅内销,还远销到东南亚等地区。
这是一处反映惠州阜民钱监制作钱币的场景,宋代,广东设惠州阜民钱监、韶州永通两大钱监。熙宁十年(1077年),阜民钱监年产70万贯,仅次于永通监的80万贯而成为全国第二大钱监,约占当时全国铸钱额的百分之十三。据《文献通考》记载:元丰年间“惠州阜民监(岁铸)七十万贯铜钱,一十三路行使,广南东路居其一。”自晋至唐,历代都曾禁钱逾岭。两钱监的持续铸钱,使广东从宋神宗间起正式成为行使全国统一货币的地区,大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,并且还有余钱上调京师内藏库,成为全国铸钱的主要地区之一。1976年,东平头山窑址曾出土汉至南宋铜钱51种,共5.05万枚,以宋钱为多。当时惠州铸造钱币的原材料主要靠开发本地的矿产资源。矿治业是铸业的基础,铸钱量越大,所需原材料就越多,足见当时惠州矿产开采模之大。
东江流域的文明第二展厅
主办单位:惠州市博物馆 展览时间:2011-12-27—长期
展览地点: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江北市民乐园西路3号
惠州通史陈列展第二展厅。惠州东扼粤东咽喉,北控粤赣州要冲,据守通衢、水路便济,内承广府、客家和潮汕文化的自然交融,外受中原文化、海外西洋文化之深远影响,中西交汇,开放包容,富有魅力,形成了以罗浮山宗教文化、东坡寓惠文化、近代革命文化、东江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为代表的惠州文化体系。元时期,惠州丰湖书院即为广东四大书院之一,归善学宫、宾兴馆、黄氏书室等一批文化遗产保存至今,为今日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印证。
惠州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自古群贤备至,英才辈出。据不完全统计,自秦汉以来,至清一代,在惠州居住、生活过,并对惠州经济、文化、政治等产生重要影响的惠州籍及寓惠名人约有480位。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,或诗或文,或创办书院,或修堤筑路,兴修水利,从而推动了惠州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。
这是一处惠州丰湖书院山门复原场景,宋淳祐四年(1244年),在大办书院的潮流推动下,惠州太守赵汝驭在银冈岭创建“聚贤堂”,又称“十二先生祠”,以纪念唐、宋以来对惠州经济文化最有贡献的先哲名儒“十二先生”(陈偁、苏轼、陈尧佐、陈鹏飞、古成之、张宋卿、留正、许申、苏过、陈瓘、陈奂),作为讲学授道的场所。南宋宝祐二年( 1254年),惠州太守刘克刚把“十二先生祠”改为“丰湖书院”,自任山长,是当时广东四大著名书院之一。明初改为“惠阳书院”,嘉靖年间迁往黄塘同,复名为“丰湖书院”,1922年被毁,不久后重建,改名惠州中学,后来又改为“惠州师范”等,1993年改为“惠州学院”。自创建以后,丰湖书院一直是惠州的最高学府和惠州西湖的名胜古迹,清代名士宋湘的名联“人文古邹鲁,山水小蓬瀛”是书院最好的写照。
这是香港秘密营救惠州中转站旧址东湖旅店门楼复原小场景,香港秘密营救讲述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在抗日战争时期,在由中国共产领导的“抗战以来最伟大的营救”行动中,这里是重要的转移点。此次“秘密大营救”行动,历时200余天,行程2万余里,遍及十几个省市,抢救出800余众,无一人落入敌手。成功被营救的著名人士有何香凝、柳亚子、邹韬奋、茅盾、戈宝权、范长江、乔冠华等。被营救的文化名人转辗惠州后在东湖旅店修整北上,逃出日本人的魔掌,在后来的抗战和新中国建设中,这批文化名人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的贡献。
刘仑美术馆
主办单位:惠州市博物馆 展览时间:2011-12-27—长期
展览地点: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江北市民乐园西路3号
刘 仑(1913—2013)广东惠州人,版画家、国画家。早年毕业于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,曾赴日本深造。1934年参加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。1935年参加“一二九”运动及“广州现代版画会”。1936年参加“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”。1936年至1949年任“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”常务理事、监事,主编《抗战木刻》。1942年至1949 年任中山大学美术讲师、副教授。1951年入伍。1976年转业回广东,先后任省文艺创作室创作员、广东画院专业画家、广东省文联委员、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、广州画院院长、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。一级美术师。代表作有《红军过栈道》(木刻)、《红军过草地》(油画)、《奴隶翻身图》(中国画)、《早发沧溟》(中国画)、《红军渡急流》(中国画)。1984年中国画作品《红军渡急流》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;《红军过栈道》获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五十年50 经典作品奖。作品被中国美术馆、毛主席纪念堂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、上海鲁迅博物馆、广东美术馆、广州艺术博物院等机构收藏。1999 年惠州市政府设“刘仑美术馆”。出版有《刘仑木刻集》《朝鲜战地素描集》《刘仑作品选集》《刘仑国画近作选》等九种。
惠州历史名人馆
主办单位:惠州市博物馆 展览时间:2011-12-27—长期
展览地点: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江北市民乐园西路3号
惠州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群贤毕至,英才辈出。东晋隐士葛洪,隋代高僧智敖、怀迪,以其出色之宗教实践与理论成果,开启了罗浮道佛文化的和谐共处。宋代陈尧佐、苏轼等一批朝廷命官贬寓惠州,崇儒兴教,力促中原文化的传播、交流与融通,为理学传播和经济开发奠定了基础。入明后,王度、杨起元、叶梦熊、叶春及、韩日缵、张萱等诸多精英脱颖而出,道德、著述、勋业、名扬海内,凸显了惠州古代文明的辉煌。清初反清诗僧函可,清末忧愤诗人江逢辰,辛亥革命英烈郑士良、罗仲霍、邓子瑜,以身许国,壮怀激烈;廖仲恺、邓演达、叶挺等本土俊彦,更系现代革命巨擘,为了追求真理,振兴中华,陨身不恤,彪炳青史。本馆对上述先贤均作了虔诚的介绍。
同时,本馆还介绍了广东省首位女共产党员高恬波,东江纵队首位领导人曾生,史志庄家张友仁、音乐家青主以及新中国创建后惠州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代表人物。他们爱国爱乡,业绩卓著,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。